- 相關推薦
《鄒魯文化與圣人家風》閱讀答案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閱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一般好的閱讀答案都具備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鄒魯文化與圣人家風》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鄒魯文化是以周代兩個諸侯國魯國和鄒國為中心、以周代禮樂文化為主體、吸收融合了殷 商文化和當地土著東夷文化而發(fā)展起來的區(qū)域性文化。鄒魯優(yōu)良家風,遠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風尚,又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幾代人培育的家風的熏陶,寓繼承于發(fā)展之中,做到了根深而葉茂。
在這樣一種文化大傳統(tǒng)和家風小傳統(tǒng)的背景下,孔子、顏子、曾子、孟子擁有最優(yōu)秀的家教。他們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喪父,全靠母親撫養(yǎng)、教育成人?啄、孟母是母教的典范?鬃、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長。待到他們成家生子以后,必將慈母的家教發(fā)揚光大于門庭之內,再結合他們的家教理念予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風。顏子、曾子因為父親健在長壽,不走孔孟家風形成之路;他們二人情況類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門學習,直接受孔子的教誨和影響而形成各自的家風。顏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后起之秀,他們對于各自家風的貢獻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的圣人家風由一則“庭訓”的典故可見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應,孔子后人從這則家教案例中提煉概括出了詩禮家風,世代發(fā)揚傳承,歷兩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顏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子秉承師教,克己復禮。顏子知學、好學、樂學,不會因為生 活窮困而失去學習的樂趣,連孔子都承認顏子好學超過了自己。修德、好學、守禮是顏子為人的三大特點,也是顏子奠定的顏氏家風的三個支撐點。顏子三十五世孫顏之推撰寫《顏氏家訓》,將修德、好學、守禮的精神納入顏氏家訓,使其世代相傳,到明清時期就變成了復圣家風的內核。
曾子父子二人共同開創(chuàng)的曾氏家風,以孝悌、修身、耕讀為其三大特征。曾子以孝著稱,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孔子以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這說明曾子與孝道、《孝經》關系密切,是孔門孝道的主要傳承者和發(fā)揚者。曾子重視修身,善于反省,以“吾曰三省吾身”為 其修身特點。曾子與父親務農為生,一則流傳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傳說故事,說明曾家過的是晴耕雨讀的生活。后世人們津津樂道的耕讀家風,或許就創(chuàng)始于曾氏父子。
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故事。孟子主張人的一生應該進“禮門”,走“義路”,居“仁宅”,培養(yǎng)浩然之氣,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這是孟子開創(chuàng)的孟氏家風的基本內涵。
孔子、顏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風,可以稱為圣人家風。但是,圣人家風不以富與貴的家境 為基礎,不是高不可攀,而是來自普通的家庭?鬃、孟子幼年時出自孤兒寡母的單親家庭,待到孔子、孟子成賢成圣,他們的家風就直接轉換成了圣人家風。
(摘編自王鈞林《鄒魯文化與圣人家風》)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鄒魯文化是區(qū)域性文化,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土著東夷文化,以周代禮樂文化為主體。
B. 曾氏家風重視孝道,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孔子稱贊曾子傳承和發(fā)揚孝道。
C. 孟子的母親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教育孟子。
D. 在其他家族的家風失傳后,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在明清時期變成了復圣家風的內核。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把鄒魯深厚文化作為立論的前提,闡述了圣人的家風,層次分明,邏輯嚴密。
B. 文章列舉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論證曾氏家風三大特征的互相傳承和發(fā)展關系。
C. 文章在論述中引用經典語句,表明了重視文化內涵的立場,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D. 文章呈“總一分一總”的結構,開頭提出總論點,中間幾個分論點,結尾總括論點。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鄒魯家風根深而葉茂,與其遠承虞舜治家風尚,又直接受到了周文王等人的培育有關系。
B. 如果孔子、孟子沒有得到典范的母教的熏陶感染,后來就可能難以形成孔孟二氏的家風。
C. 顏子、曾子的家庭情況有些相似,但與孔子、孟子的不同,也就形成了與孔孟不同的家風。
D. 孔子、孟子出自孤兒寡母的單親家庭,這說明普通家庭或困難家庭更容易形成優(yōu)良的家風。
【參考答案】
1. A B項,強加因果關系。C項,“富貴木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本能屈”是孟子的著述里的句子,不是孟母家教的內容。D項,“在其他家族的家風失傳后”于文無據。
2. B B項,“論證曾氏家風三大特征的互相傳承和發(fā)展關系”錯,文章列舉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是為了論證曾氏家風的耕讀的特征,不是為了論證孝悌、修身、耕讀的互相傳承和發(fā)展關系。
3. D D項,“這說明普通家庭或困難家庭更容易形成優(yōu)良的家風”推理無依據。
【《鄒魯文化與圣人家風》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孟子與鄒魯之風閱讀答案08-22
尋找圣人閱讀答案06-17
母親不是圣人的閱讀答案11-16
《母親不是圣人》閱讀答案11-12
《母親不是圣人》閱讀練習及答案11-05
《家風》閱讀答案10-29
文化經典閱讀及答案10-21
談家風閱讀理解及答案05-03
客家文化閱讀及答案08-13
《文化的顏色》閱讀答案08-31